狮子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9章 秋收秋耕(第1页)

时间转眼来到8月,田里又呈现出一片片黄灿灿的颜色,豆叶基本掉光,豆荚和豆杆已经黄脱水,现在已经可以收割了。

大清早,公鸡刚刚报晓,一家家的炊烟升起,村民们又开始成群结队的出去收割大豆。

有了掠子这个神器加持,今年收豆度快了数倍,早早就收干净了,随后一垛垛大豆先用禾桶砸掉豆荚,再放到开阔向阳处晾晒,这回可不能直接装袋储存(小麦是因为乳胚跟大米的乳胚不一样,很容易破碎,如果脱外面的麸皮会直接把整个麦粒磨碎,因此需要连壳储存,需要的时候现磨,而且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外面的麸皮也是粮食,不可能浪费)。而是需要将大豆从豆荚里脱出来才能装袋。

梿耞和石磙又一次派上用场,一粒粒大豆被挤出,随后被收集起来装袋,这次幸运的没有天灾也没出现人祸,一亩地标准的收获一石半的大豆,虽然比小麦和水稻产量低很多,但也是极为重要的粮食补充。

收获完大豆,大家没有歇着反倒更加忙碌起来,土地被施了一遍农家肥后,深耕犁地,这次有了曲辕犁助力,效率增加了几乎一倍,而且犁的更深,产在地下的虫卵被翻了出来,等到冬天被冻死,免得第二年春天出生祸害庄稼。

实在是家贫用不起曲辕犁的,就用老办法一点一点挖土犁地,太史慈用半石米向里长借了头耕牛,把自己家的地耕完,省的阿母受累。

一条条笔直的沟壑出现在大地上,犁出大块大块的土块,这时候还不能下种,犁完地的村民又拿出多齿的耙子,一点点把大块土块耙成小块,看到这一幕的太史慈才知道,猪八戒的九齿钉耙这么早就有了。

等把大块的土块耙成小块之后,还是不能播种,村民又拿出一种农具,是用藤条或木头编成的一长方形像席或筏子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耱或者耢,也有叫盖的,把它拴在耕牛身上或者由人拉着,人站在上面或者放块大石头压着,在地上拖,使土更稀碎。耙和耱的作用就是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切断土中的毛细管,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起保墒防旱作用。

这三步做完,依然不能播种,还需要用锸、锄头等工具将平整好的田地重新起垄挖沟,做完之后,才能下种。

家贫的人家用锄头、耒耜、锸、镢等农具把沟和垄都筑成后,在低洼处埋下种子,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这是汉武帝时期,搜栗都尉赵过明的代田法。

家富的人家用耕牛拉犁再犁一遍,然后再使用代田法播种。

而家有巧匠还有传承的人家便会用一种更加方便的农具来播种,比如太史慈家,新农具就是耧车,也是西汉赵过明的,就是古代的条播机,有一脚至七脚耧,一般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耧脚中空,与耧斗相通。在使用时,由一牛在前面牵引着耧车,一人在耧车前面牵牛并扶住耧杆;另一人扶耧把跟在后面,边走边左右摇动耧车,装在耧斗中的种子就会随着摇动的节奏而自动滑入中空的耧脚,耧车下种口用绳子栓一个小球,通过后面推的人左右摇摆控制种子的播种的密度,底下用绳子横着连一根圆柱木头,在后面推土盖住种子。

耧车可以一次性完成开沟、下种、覆盖的工作,在效率上是欧洲的1o倍,农作物收获则为欧洲的3o倍,欧洲直到16世纪才受到中国的启制作出第一部条播机,而直到19世纪中叶,欧洲才有足够数量的坚实而质量又好的条播机。

现在太史慈家就是用耧车进行播种,淳于氏拽着绳子走在前面,太史慈一边左右摇动耧车一边往前走,后面留下三行播种完的土地。

有了耧车的加持,1o亩地早早就种完了,早早回家,淳于氏照例坐在织机面前织布,虽然家里已经有了3匹布,最辛苦的秋耕也干完了,可淳于氏依然停不下来,没有歇着的想法。

看着辛劳的母亲,虽然劝过几次,但淳于氏根本闲不住,太史慈只能随她了。在院里打一套拳,在上次跟淳于氏谈过之后,现在太史慈不再背着她,该打拳打拳,该做什么做什么,淳于氏也见怪不怪了。

“又在打拳啊。”

正打着,院外突然传来一阵中年男人的说话声,太史慈一看,是太史洵武,连忙打招呼“洵武叔。”

“嗯。”太史洵武点点头说道“跟我来,里长找你。”

淳于氏从屋内走出,有些担心的问道“是什么事啊?”

太史洵武转过头,脸上柔和了一些说道“是好事,你娘家淳于村村长过来了,请太史慈帮忙制造新农具。”

这样淳于氏才放下了心,说道“这样,那我也要去看看。”

“那好。”太史洵武点点头,带着二人去了里长的家。

村子中央最大的院子就是里长的宅子,这是一套两进院,进了大门是一个走廊,作为库房和存放牲口的地方,两头老牛和两头驴被拴在棚子里悠闲的吃草,再进一道大门才是里长住的院子,大体上跟太史慈的家没什么两样,只是更大更讲究一些。

走进大堂,里长带着儿子正跟对面二人相对而坐,对面的人也是一位老翁,带着一位壮实的汉子。

二人正在叙旧,见太史慈三人进来,里长指着太史慈说道“静海兄,这便是我太史一族的千里驹,太史慈,吾村的新式农具都是他明的。”

淳于村村长淳于静海连忙站起来拘礼,有些恭敬的说道“早闻太史一族有一位神童,一直未得一见,后来听说小友明三件农事神器,还被敬献给朝廷,得到陛下夸赞,听闻还要推广全国,如此人物今日才得一见,实在是不该。”

太史慈不卑不亢的回礼,直奔主题问道“老伯谬赞了,只是普通器物,实在愧不敢当,不知找我来是……?”

喜欢汉末群雄太史慈参上!请大家收藏汉末群雄太史慈参上!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