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 5 章(第1页)

第5章

陈宝峰听完之后,从炕上拎过来烟笸箩,顺手用裁好的纸条卷了一根旱烟,抽了一口之后道:“你们俩要是在这儿结婚盖房子,以后想要再回去可就费劲了,这是等于扎根农村了。”

知青中,也有一些跟叶知秋他们这样****,家里根本不缺那百八十块盖房子钱的,若是真能随便盖房子,哪怕就是用两年过渡,后面走了就归村里,也有都是人盖,什么时候都不缺聪明人,怎么会只有穿越者能想得到。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农村盖房子就是涉及到宅基地问题,也就涉及了户籍落户以及粮食关系,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叫挂户农村,支援建设,意思就是并非人家大队的人,知青是没有大队上的人头粮的,这个人头粮,就是说,你是大队的人,大队不能让你饿死。

所以,就算你是刚出生的婴儿,又或者是卧床等死的老人、病人,根本做不了工,可是到了年底也会分给你一定的口粮,保证你能活着。

知青没有这个待遇,他们下乡,国家会给18个月的下乡补助,一般是一个月8至12元,像叶知秋在的这个饮马河大队就算比较富庶的,上面每个月会给1o元补助。

补助怎么花,别人不管,你是用来在村里买粮食也好,用来买日用品也罢,又或者攒起来也没人管,但除了刚开始来的时候,大队上会出于人道主义借给你一个月24斤粮食外,之后要么挣工分换粮食,要么拿钱买。

因为知青户口关系已经转到集体户口上挂户农村,就不享受城市定量供应粮还有相应副食品票证待遇,而且务农相当于重体力劳动。

所以,知青给的粮食定量是男子28斤月,女子24斤月,在这个范围内,不管你是用公分还是钱来兑换,都不需要票证可以换取百分之十的细粮,剩下的就是粗粮了。

细粮和粗粮的兑换比例是一比三,也就是一斤细粮可以换三斤粗粮,怕吃不饱,可以直接跟会计说全要粗粮,但要是不想要粗粮全要细粮,那就得你自己去找村民私下兑换,但那样的话,肯定是要吃点儿亏,比如一斤细粮要兑换三斤半粗粮。

这里说一下,细粮指的是纯苞米面,不掺糠皮子或者苞米芯子的苞米面,至于大米还有白面,这个被称作精细粮,不在供应范围内,想要吃,只能拿精细粮票去县城粮站或者高价去黑市购买。

还有就是,知青的粮食关系虽然挂户在农村,但他们的户口还是非农户口,是集体户,劳动归大队分配,但户籍其实是归知青办管的。

也就是说,一旦有推荐大学机会,或者家里有安排招工,学农时间也符合,可以直接在大队开个证明,加上接受证明,直接去知青办办理回城,重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

可一旦结婚、批宅基地盖房子、落户,那就叫深入扎根农村,户籍从集体户变为社员,关系也从知青办转到大队,日后子女出生也会享受村里的人头粮。

同时,你再想参加招工回城那就困难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页面试试。

听雨问雪了,肯定是不能按照学农来算。

蓝海生询问道:“陈叔,我跟小秋上来的时候,肯定是被人看到了,要是不结婚,肯定是要坏了小秋的名声的,更何况我们俩本来就是订的娃娃亲,本也打算要结婚的,现在这样,也是没办法了。”

他们两个其实并不在意是什么户口关系,两人不缺钱,不缺东西,在那里都能活的很好,加上蓝海生还得照顾那两位老人家,一时半会儿的也不能离开。

还有,从末世那样的环境走出来,他们现在其实更加喜欢农村这样的生活,每个月明面上有汇款和包裹,也不需要怎么上工,空间里更是什么都不缺,这不比在单位小心翼翼的强多了?

大队长点点头道:“成,你们要是想好了,那我就给你们开证明还有介绍信,至于宅基地,你们打算往哪盖?我看看给你们测量一下距离,划分一下自留地。”

蓝海生道:“我就是负责看仓库的,小秋是打猪草给猪圈那边儿送的,那就在山脚坡地那边儿吧,那里还不占耕地,离猪圈还有仓库都不远。”……

蓝海生道:“我就是负责看仓库的,小秋是打猪草给猪圈那边儿送的,那就在山脚坡地那边儿吧,那里还不占耕地,离猪圈还有仓库都不远。”

大队长皱眉道:“咋选那边儿了,那边儿离山太近了,整不好就有野猪啥的下山,而且,那边儿也没有正经人家,就那几个下放的住在老猎户留下的院子里,四邻不靠的,出事儿了咋整?”

都说下放住牛棚,但事实上,除非有人帮着周旋,还得是在当地说得上话的人过来打招呼,不然一般人真的住不上牛棚。

这年代,牛可比人精贵多了,有的村甚至都不趁牛,所以,这牛棚马圈修的比一般人家住的都好,不漏风不漏雨的。

住进牛棚的都是村干部家的亲戚,安排伺候牛、马或猪,然后就在小间儿里住,这样的好地方,怎么可能便宜那些来改造的坏分子?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页面试试。

听雨问雪去的猎户),你们再在那边儿盖房子,也插不上人家了,那坡上的空地就都给你们家做自留地吧。”

两人赶紧道谢交钱,这宅基地都是有定数的,也是固定交钱,并不看你盖多大的房子,反正只要你不出一亩三分地的范围,你是盖皇宫还是盖窝棚,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南方人口多不好说,但这时候的东北是有名的地广人稀,一个村子要是有百来户,那就是大村子了,所以,给定的就是一户一亩三分地,后面分产到户,按人头分土地的时候就另算了。

也是因为这个,东北才有一句土话:你个人的一亩三分地都没管明白,出来管什么闲事儿?管好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得了。

一亩三分地的宅基地,因为是种不了粮食的地,所以并不值钱,只花了三十九块钱,又多给了二十块钱,让大队长帮着找一些干活的好手,今儿就开始帮着打地基。

他们去缸窑那边儿直接拉砖瓦,再去市里水泥厂拉沙子水泥,明儿回来就开始盖房子,他们俩现在这身体,也没办法给大家做饭,干脆一人一天七毛钱的工钱,让大家回家吃去吧。

大队长一听,哪有不愿意的,一斤玉米面才一毛八分钱,棒子面跟杂粮更是才六分钱一斤,村里正常帮工都是只管饭,不给钱的,因为谁家起房子都是互相帮忙。

叶知秋跟蓝海生不是村里的人,跟谁也不太熟,也不可能帮回去,所以才花钱请人,这样一般都是一天三毛钱加两顿饭。

一个人一顿怎么也吃不了三斤棒子面,这给一顿两毛钱的量,稍微多加点儿水,都够一大家子一顿的嚼头了。

这边儿安排好,蓝海生就带着叶知秋走去公路上,饮马河大队离公路并不远,走路也用不上十五分钟,而这条路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页面试试。

本章完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