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91章 小麦之父(第1页)

了解农业和历史的人已经开始对比思考了。

他们以前想问题的角度好和看法与后世截然不同,按照后世这种思维,粮食作物的确是随着生产力的展一代代进化的。

很早以前,他们的五谷之是黍,有种说法是社稷的稷一开始也是指黍。

黍(黄米糜子)生长周期短,不需要大量的水,什么土都能种植;春秋战国时,更好吃的粟(小米)开始被广泛种植,取代了黍的地位,再到唐宋,稻米和小麦登上历史舞台,更大面积地被人们广泛种植,一直到后世,多出来了个玉米。

这整个主粮种植变化的历史,就是人力和工具一起展的历史。

想到这里,一些人也准备收拾行囊去全国各地转一圈,学着后世读书人那样实地调研,写一些和粮食有关的书。

九号幸运观众周文厉是正德年间人,就好奇那个维瓦洛夫拟态。

【“瓦维洛夫是前苏联的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拟态是他研究现的一种在动植物中的拟态现象。”

小小还真的知道这个,她举了个例子:“我们刚刚看到的视频里就有说到人类驯化了小麦和大麦,旁边的黑麦原本只是杂草。

野生黑麦一开始不会结出种子,因此人们收割完麦子后,它的植物就会被破坏。偶尔会有突变体结出种子,这些突变体就受到了保护免遭破坏。

就是在这种生存选择下,黑麦自己选择模仿小麦,从多年生植物变成一年生,结出种子,成为人类的作物,被人类种植。”】

古人们:懂了,黑麦为了活下去,朝小麦靠拢,给人类卖身为奴,它每年抽穗结果供人类吃喝,人类保证它一代代都能有后世子孙活下去。

李斯:不只是老鼠知道要去堆满粮食的谷仓,连谷子都知道不能自己在野外瞎长,投靠有能力保障它生长的人。

他觉得自己现在文思泉涌,赶紧把现在的灵感记录下来,作为书的一部分。

最后一位幸运观众郭泷家里世代是耕读人家,门第不显,但日子也还算能过,他读书之余,私下里也把耕种作为爱好,只是单纯自己取乐,没想过系统性地总结研究。

看这些粮食作物的展,他对那个杂交黑小麦有点兴趣,也对后世收割的小麦更有兴趣。

“求问主播,你们后世现在种的小麦都是什么品种,也是改良过的四倍体、六倍体吗?”

【好的,小小明白了,去找现代小麦的相关资料。

看着完全自己也不知道的杂交小麦之父,她啪的一下点进去。】

看着《南袁北李,杂交小麦之父》的标题,有人疑惑:“奇怪,上次那个李登海先生也是南袁北李……”是这些人搞错了吗?

他旁边的大娘抬手拍了下他的脑袋:“都是神农在世,你不跟着学人家怎么育种的,倒是来在意人家的名声。”

疑惑的人摸摸脑袋,憨直一笑:“大娘说的是,是我傻了。咱一起好好听听这个小麦之父咋做的,正好我们可也是种麦子的。”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农村家庭,十三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留下母亲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

山东人抬起头,虽然这是后人,不是先人,但听着就是很让人骄傲,他们山东,可是有两位这样的大贤。

“之前莱州有李登海,现在咱们淄博也有李振生了!”

看着年轻人一个个脸上与有荣焉地高兴,坐在石板上的老伯叹气,人家看他这样,问怎么了,他才幽幽道:“咱们山东能有这样的人物,是该高兴。

但是那也是主播她们那里。

饭要一口口吃,更要自己吃,我们没有他们,想有他们,就必须我们自己学,自己做。”

几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也收敛了脸上了喜悦:“二伯爷,您说的是,咱还是要自己种。”

旁边另一个大爷也在感慨,即使李振声因为家里穷要出去谋生被迫辍学,但那也是说他之前是读过书的。

小伙子不明所以,读过书怎么了,后世不是都要读书吗?

大爷白他一眼,生气又难受的问:“没听他们说以前也穷吗?家里都那样了,还能让孩子去先读点书,这个事情放我们这里谁家能做?”

读书的基础花销家里凑不凑得出来另说,现在是老师有限,他们可没有什么教育法,人家愿不愿意收学生都不一定呢。

无论天幕上这些后人里的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可能学历不高,但都是读过书,后面也继续学习的。

他们就是有这个读书的条件,想学东西怎么都能去学。

[他一个人来到济南,想要寻找一份谋生的工作,偶然间看到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示,因为启示‘可以提供吃住’几个字,让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报考……]

“居然是因为包吃住才去学的……”

家里条件好的人觉得这事情颇有点搞笑,家里条件差的确实很能感同身受。

就算是不爱学习,对读书完全没天赋也没想法的人,家里穷,但是有一个地方可以包吃住,那他们也是很乐意过去的,少了自己一个家里就多了点口粮呢。

历朝历代的教育工作者们更是很能理解。

他们搞教育的,是真的很痛心那些有天分,但是家境差,不能继续学业的学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饭都吃不饱,人又能去干什么事情呢,也更不可能让一大家子缩衣节食,就只供那一个孩子念书。

实在天赋很高的,老师们也是愿意资助一二,但所有事情‘不患寡患不均’,他们自己不少人甚至要和富商借钱来养弟子,终究也没能力能帮助那么多的人。

家庭条件一般,年轻时候读书还自己去砍竹子木头做书简的叔孙通很懂李振声,‘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别说是他了,这日子换了自己也一样不敢想象。

[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教授的小麦育种课程,第一次让李振声对小麦提起兴趣;余松烈教授的遗传科彻底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热爱。

放假时他将在学校培育的几个小麦品种带回家乡,果然有所提升的小麦产量,让他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1951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北京工作,五年后响应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了西部小镇杨凌,开始小麦育种研究……]

皇城根下的人不理解,都从淄博到京城了,他怎么还往更偏的地方去,回淄博也好过去那里呀!

南北经济展极不平衡的明清统治者们倒是能够理解,北方,特别是西北,的确是够穷够苦,他们这里那都是配别人的地方,去南边的个顶个都是肥差。

他们也是想让别的地方一起展起来,但是以他们现有的能力和人力,又没办法做到。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