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74章 历世真仙(第1页)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是现存的,收罗神仙道长们修行的传记中,最为丰富的一部,在道教史上倍显珍贵。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来介绍一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的九种主要修道途径。

一、服食

一种常见的成仙方式,指服用某些药物以求延生乃至长生不死的方术。服食术起源于战国神仙家,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我国传统医药学十分注重服药治病,在传统方术中就有吃某种动物、植物能使人不老、不死、复活的观念。到了战国时期,神仙家们相信,神山中有不死之药,服了可以长生不死,证位神仙。秦始皇、汉武帝都派人到海上去探求,《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说“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

服食在早期仙传中有很多的记载比如赤将子舆“不食五谷,而啖百草花”;范蠡“服桂、饮水”;陵阳子明“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等等。

服食之术,就其服用的药物来讲,大略有两类,一类是草木药,以植物和菌类为主,有时也加入某些动物的角、肉、血等。另一类是金石药,即以某些金属如铅、汞、金、银或石料如钟乳石、云母、硫磺等等作为原料的药物。以多种金石药物作原料,经过烧炼制成的药物就是金丹。服食金丹术在唐代以后衰落,但服食草木药之法则一直流传。

二、导引

导引是修道者以自力引动肢体而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从而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刻意》。1973年末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现的帛书《导引图》就绘有4o多幅各种姿式的导引动作,有些则是模仿熊、龙、鹤等禽兽的动作,可知导引术以模仿动物的动作为特征。导引中的“熊经鸟伸”就是仿熊和鸟的动作,以活动身体筋骨,以使呼吸畅顺,从而达到健身的效果。

三国时名医华佗也倡导导引之术,并创遣了“五禽戏”。《后汉书·华佗传》载华佗对他的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身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而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导引的特点,是把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联系,内外结合,以调整机体的不平稳。现代科学证明,它的确能促进肠胃的消化,加强血液循环,增进肝脏功能,加废气排除,使血液所需的养分得以补充,并有强健肢体的作用。正因为导引术不仅有这些效果,还有能辅助修仙证真,所以导引术一直为求仙学道者所重视,在道教一直中流传。

三、辟谷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盛行,道长们在辟谷过程中,常常与服气相结合。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例如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三十余年,容少而色美,行及走马,力兼数人”;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南朝宋文帝孙游岳“茹芝却粒,服谷仙丸六七十年,颜色精爽,久而愈少”;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食饮唯青松涧水”;宋代陈抟隐居于武当山九岩室,“服气辟谷,以恬默自处,凡二十余年”;南宋莫道人尚修辟谷之术,等等。

四、服气

服气,又称行气、食气,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而往往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道教非常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古人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某些对应的联系,辟谷、食气便成为修炼成仙的一个重要手段。魏晋至隋唐是行气术最为盛行的时期。《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也列举了很多辟谷食气的方法“或食十二时气,从夜半始,从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或春向东食岁星青气,使入肝;夏服荧惑赤气,使入心;四季之月食镇星黄气,使入脾;秋食太白白气,使入肺;冬服辰星黑气,使入肾。”

历代修行服气之法的先贤有很多,例如西王母授茅盈服气之法;神人涓子告诉苏林修习仙道之方“先饵木精三百年,服气五百年,精思六百年,守三一三百年,守洞房三百年,守玄丹三百年”,则仙道可成;黄敬“专行服气断谷”,等等。

五、胎息

胎息是行气法中的一种,是行气术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成果。意谓炼气至深入程度,可以不用鼻口呼吸,全靠腹中内气在体内氤氲潜行,如婴儿在母胎中不用鼻口呼吸一样。

道教理论认为婴儿初生时以脐和母体相嵌,所以脐是人体的生身受命之处。胎息就是把真气聚于人的脐下二寸,谓之气沉丹田,并在修炼过程中把丹田当作意守的部位,更进一步又模仿胎儿以脐呼吸,如在胎胞之中,这也就是道教的返元归根思想。神仙家们认为如果人能返回婴儿的先天呼吸,真气自然旺盛,进一步炼成纯阳之体便可合真成仙了。

《抱朴子内篇·释滞》介绍这种方法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罴,鼻中引暴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乃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暴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暴而鸿毛不动为候也。”

历代修行此术的也不乏其人现在所知实行此术之最早者为东汉末之王真;三国吴道士葛玄天师亦善胎息术,从此以后,胎息术渐普及于道教内;唐代李钰也修习胎息之术;唐末五代时聂师道“胎息己久”,等等。

六、存思

存思,一名“存想”。存思对象很广泛,包括存思天象日、月、五星、云雾、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和身外神等。单存身内、身外诸神者名“存神”。

东晋中朝,上清派形成,以存思为主要修习方法,重点是存思身内身外诸神,但也存思身外景物,或以身外景物如气、云、星等与之相结合,使此术得到较大的展。历代修行此术的有杨羲、许翔、许黄民,等等。五代宋元时期,由于内丹术开始盛行,存思术逐渐被替代。

七、外丹

秦汉以来,企图成为神仙的人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的方术,称为炼丹术。随着修炼的重心由炼形向炼神的转化,道士们将以人体的精、气、神为药物炼制仙丹的方术也称为炼丹术。外丹,是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石及药物的道术的总称,包括神丹、金液、黄白三种烧炼术。外丹方术的出点就是试图通过服食用金玉炼成的丹药达到“假求外物以自固”的目的。

唐代之后,外丹逐渐衰落,内丹逐渐兴起。

八、内丹

内丹指的是以身体为炉灶,修炼精,气、神,使之在体内结丹,丹成则人可成仙。

经过唐末五代的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和北宋的陈抟、张伯端等人的扬,把内丹学推向了高峰,使之成为修真成仙的主要方法。

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因此内丹学的基本点就在于将《道德真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模式进行反演,由三归二、二归一,即由精、气、神返归先天之炁。

九、功德成仙

一、行善成仙

东晋葛洪指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积善立功,忠孝为本,成为修道者步入神仙世界必登的阶梯,善功的多少也与成仙的品位直接相关。

二、去欲而后成仙

道教认为,凡人想要成仙需要去除欲望,越生死,最终与道合真。例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里记载

魏伯阳带着三位弟子在深山炼丹,有两位弟子学道之心不诚。金丹炼成之后,魏伯阳对弟子们说“金丹是炼成了,还得让狗来试试,如果狗吃了金丹即飞升,我们才可以吃,如果狗吃了金丹死去,我们就不要服金丹了。”伯阳把一种有毒的金丹给白狗,白狗吃了金丹立即死去。魏伯阳趁势说“炼丹就怕不成功,现在成功了,可是狗吃了就死,恐怕是不合神明之意,我们服用恐怕也跟狗一样,怎么办呢?”有个弟子问“先生你自己服不服金丹?”伯阳说“我远离家人来到深山炼丹,不管死活我都要服下金丹。”魏伯阳服下金丹,立即就死了。一位姓虞的弟子愿追随老师,也服下金丹当即死去。另外两个弟子商量说“炼丹是为了长生不死的,现在服下金丹就死,服它做什么?不服金丹还有几十年寿命,我们俩还是不服吧。”于是一道下山,准备买棺木安葬死者。两位弟子走开以后,魏伯阳就起来,将真正的金丹放入虞生和白狗的口中,虞生和白狗当即复活。魏伯阳带着虞生和白狗一道上山,路上碰见伐木人,魏伯阳将一封书信交给他,让他转交乡里,并谢二位弟子欲买棺木安葬的好意。二位弟子见信后,知道错过了成仙的机会,真是懊悔不已。

三、行孝道而后成仙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记“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道经《无上秘要》说“父母之命,不可不从,宜先从之。人道既备,余可投身。违父之教、仙无由成。”《太平经》就劝人们遵守忠君孝亲,认为最大的罪过是不孝“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孝善之人,人亦不侵之也;侵孝善之人,天为治之。”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里记载田虚应曾“躬耕于紫盖峰,以尽子职,凡五十余年”,母亲去世之后,才放志自适,做自己本心想做的事情,四处访学道师;聂师道在精诚修仙的同时,“事母以孝闻,深为乡里所敬”,后来聂师道幸遇谢通修真人,真人很重视他,赐予他素书,但当他想前往离家很远的谢真人处,和真人住在一处学习道法时,却被谢真人拒绝了,原因就是聂师道尚有老母健在.

唐孟诜传。此方补中益气,轻身延年,宜于脾肺心肾阴精亏虚者服用。《食疗本草》“黄精耐老不饥,其法可取瓮子去底,釜上安顿,得所盛黄精令满,密盖蒸之,候气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凡生时有一石,熟有三四斗方好。蒸之不熟,则刺人咽喉,既熟曝干,不尔易坏。食之甘美,补中益气,安五脏,润心肺,轻身延年,饥岁可以与老小代粮。食疗云根叶花食皆可食之,但相对者是,不对者名偏精,不可食。”

青精先生{食迅}米饭方

唐栖霞子卢道全传。《太上肘后玉经方》以此配震卦,列为仙家八方之八。其方以白梁米为主味。其性甘,微寒,无毒。功用主治和中,益气,除热。《云笈七签》卷七四“白梁米一石,南烛汁浸,九蒸九曝,干,可三斗已上。每日服一匙饭,下一月后用半匙,两月日后可三分之一。尽一剂,则肠化为筋,风寒不能伤,须如鬓青丝,颜如冰玉。”唐杜甫《赠李白》有“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宋6游《小憩长生观饭已遂行》“道士青精饭,先生鸟角巾。”表明青精饭曾为僧俗所尚。

制黑豆法

清宫秘传却病延年良法。《清宫秘方大全》“此豆色黑,与肾同位,专入肾经,能补精髓,助容颜,壮筋骨,聪耳明目,固齿乌须,延年益寿。治腰酸痛如神,阳痿遗精,诸虚百损并效。每日空心细嚼二、三十粒,用白开水送下。久服百病不生,不拘男妇老少,皆可服之。故纸,二两;杜仲,二两;蒺藜,二两;核桃仁,二两;大茴香,二两;沙蒺罗,二两;石菖蒲,五钱。先将药煎汁去渣,入雄黑豆一升,青盐一两五钱,煮熟蒸晒九次用之。”

喜欢大佬分神请大家收藏大佬分神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